實際產出之成品數量較原排程生產之數量多餘之部分,或一批成品,客戶未能照訂單生產量全數提清而剩餘之存貨,稱為餘裕品。
係量測鋼品表面粗細狀況的一種標示方式,通常以RA(Roughness Average)及PPI(Peak Per Inch)來標示,所顯示的數字越大表示表面越粗糙,反之則越細緻。
一般以鈍面及亮面來區分,以符合不同加工用途之需要。
所謂調質軋延就是對鋼帶施予輕度之冷軋延,以消除降優點伸長現象,並可改善鋼帶之平坦度及調整表面粗糙之功能。
在精整線時作一軋下率極小之軋延,作用是使結晶重新排列,以利產品的加工性能。
即以鋼鐵中所含的微量其他元素比例,做為管制標準者如碳(C)、矽(SI)、錳(MN)、磷(P)、硫(S)等,常見於美國的規範(ASTM STANDARD),JIS 規範對冷軋鋼材係管制其機械性質。
一般有厚度(THICKNESS)寬度(WIDTH)及平坦度(FLATNESS)之分,由於各國的規範都是寬鬆為多,使用上都以1/2公差來管制,甚至有要求1/4公差者。
以張力(TENSILE STRENGTH)、硬度(HARDNESS)、伸長率(ELONGATION)及降伏點(YIELD POINT)等作為管制之標準。
於產線上直接連續式加溫,時間約3?5分鐘。
亦稱鐘罩式退火,爐內加溫,時間約2?3天。
冷軋鋼捲經軋延機軋出後,鋼捲邊緣未經裁剪之狀態,一般實際寬度會比標示寬度多出10?15MM。
表示產品有缺陷或試驗值不合乎規格或訂單要求,但經再處理後,可使適用於不重要用途者稱為次級品;次級品售出後,通常不保證材質、形狀及尺寸許可差等。
係指以酸洗後之熱軋鋼捲為原料,在常溫之下經冷軋延機軋至預定厚度者,特性為表面精美且尺寸精密。
適用於簡單彎區成形之加工,加工後表面須電鍍者。
加溫至700?800度,使軋延後排列雜亂之結晶狀態,回復到較整齊之排列,以提高加工品質,一般有封盒退火及連續退火兩種。
適用於沖壓成形之加工,加工後表面塗漆者。
將鋼捲邊緣呈”混晶”狀態之若干寬度切掉,此時實際寬度即標示寬度。